一波流

 

如先生所言,我们的“信仰”实在是太深了,深得可以用根深蒂固来形容。然而,当一股带有某种气息的风吹过来时,我大惊,我们的 “根”全部被刮走了,残下的尽是一些即将归根的落叶。

尼采,是“信仰界”的一个传奇,他信仰太阳、信仰自我,可是他依旧是被冷风吹凉,被流水淹没。那是信仰界的一个遗憾。由尼采之后,学术界有了一个新词——一波流。

幻化到当代,一波流依然显得有些无敌。唯美哲学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曾经提到过:人类公认自然、和谐是最美的;随波流,是自然。

但是,我么还要再考虑,这波来得是否自然,如若否,则一切罢之。

苏格拉底的理论,长期以来都很有独具的欣赏性。不过,我们欣赏艺术,还不能称作信仰。而没有深固的信仰,人就容易受到波的冲击。看完苏格拉底的一部著作之后,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人——巴甫洛夫。

“巴甫洛夫很忙!”

这曾是一句世纪名言。那巴甫洛夫到底忙些什么呢?如果说流缺不了波,那么波就离不开风浪了。巴甫洛夫把自己禁闭了一年,在门外写着一个大字——忙。由斯,便刮起了一股大风。

“巴甫洛夫在忙着自己儿女的遗产之事吗?”

“巴甫洛夫在查找自己憎恨的仇敌吗?” “巴甫洛夫在忙着准备新理论吗?”

……

当巴甫洛夫再次现身时,崔落了无数颗热泪。一米七五的身段、七十五斤的体重。这就是晚年的巴甫洛夫,一个传奇式的大人物形象。 “我禁闭,反省了自己的一生:成年之前,我犯有800多个错误,100多个不可原谅;成年之后到成名之前,我犯有600多个错误,300多个不可原谅;成名到现在,我犯有500多个错误,100多个不可原谅。所以我的一生,有2000多个错误,500多个算是遗憾了!”

在这里提到巴甫洛夫,当然不是偶然了。巴甫洛夫曾今在日记里写道:“汹涌的大潮,往往会吞没一些巨大的真理种子。这大多归功于一波流效应。”

而后来的巴尔扎克,正好接应了巴甫洛夫的理论。看了《人间喜剧》的一部分,发现一波流竟是如此的嚣张发展着。且谈一下《高老夫子》,感觉真的是百般的无语。偌大的欧洲,人心为什么会那么小呢?《羊脂球》是一篇战争讽风格的小说,但同时也犀利的批判了一波流对人类的迫害。从羊脂球的意外出现,到羊脂球悲惨的结局,人们的心理转弯完全被别人冲击了,沦为了一波流的奴隶。

说了莫泊桑,就少不了福楼拜了。读过《包法利夫人》的人,都能见识到福楼拜细腻而不失攻击力的笔锋。在那极富文韵的句子和充实的情节中的,让人深深地觉悟到一波流对人心理的残害。然,此时,我想再回到尼采。尼采是个如此个人主义的人,他都被一波流冲击了,并且几乎沦落了。

于此,于己,我感到莫明的恐惧,我能抵制住这“一波流”吗?

转个视角,回到现实。很多东西又感觉怎么说都不好。久之,令人深感疲惫。

讲个故事吧:

从前有个人……

没有后文了,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。它完全具有一部小说要素,而且情节性特强,互动空间极大。

我第一次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后,马上追问他心中那个人物的形象是怎样的。

“我觉得他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。”

“很好!”确实,这说明他很积极,而后连续问了很多人,几乎都是这样回答的。于是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。一波流,已经侵入了我的生活中。但有一个回答让我很惊异,也让我感觉到一波流并不能穿透一切。

“我觉得那个人应该死了。”她沉重的回答着。

“为什么呢?”我复问。

“因为故事是很久以前的啦!”

她似乎打破了某种束缚,含笑说。这个答案令我很惊喜,不过她或许根本就没意识这个故事的韵义,权当一笑。但是,我确实很惊喜,真的。

“咳咳咳……” 我走到书桌前,去拿感冒药,却在书桌前定住了。

“药?” 茶楼里的一波流,残害了一大群市民;祖传的一波流,残害了华老栓一家。

“但凡麻木之人,即使有最好的药,那也是徒劳。”鲁迅现身了,《阿Q正传》的出现,让一波流冲刺不再神秘了,但是仅仅是发现了。

如果说《阿Q正传》是中国流,那《变色龙》便是俄国流了。从欧洲当年那个“风靡一时”的奥楚蔑洛夫入题。透过《变色龙》一文,第一感觉是幽默,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不安。

天暗暗地沉下来了,貌似要下雨了。乌云一堆一堆地拥挤着那片狭窄的天空,狂风呼啸着深海的雨神。

雨终于开始下了,撑着伞,在雨中狂奔,生怕被雨长时间的淋湿着。转角的霓虹灯,依旧放出黄晕晕的光。

终于回到了家,站在屋檐下,回头一望,有无数人重复着我刚刚的路线,重复着我刚刚的心情。

门前的几棵大树,却和我的心情很不相同,他们张着臂膀,感受着自然的洗礼,同时也拥抱着这篇雨蒙蒙的天空。

突然发现: 水,在流;时间,在流;我们,也在流。

庚寅十一月三日

忆明 收录于《恐惧》

(0)
上一篇 2014年1月28日 上午8:55
下一篇 2014年2月7日 上午8:46

相关文章

  • 亘古洪荒的凝聚

      墙外的护城河,响着一泓几十米深的信仰,在这信仰之间,浣花路许多许多,同时,也凝聚了许多许多。 帘外雨,春意阑珊露。 —————题记   “夕我别兮,杨柳依依” 文字间的弥情,犹如这股信仰,踩着古大中华的博大精深。 青云幻化,凝聚着风雨同路的丝思,散动着一缕烟花是悠远。 弥漫着清霜,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,所谓伊人……安在? 零零碎碎的风铃…

    散文 2014年1月16日
  • 就那样的故事

    最近,坏天气来得很频繁,冷空气在圈住了更多拥抱的同时也流离失所了太多。   想想吧,每个季节都漂着属于那个季节的人的雨滴,吹着属于那个季节的飘逸。然而,这个季节这个季节他是不属于我了,因为我早已不是这个季节的人了。   窗棱,真的冰冷冰冷的,透过沾满水汽的半透明的玻璃窗,窗外的车水马龙犹如一集集连串着的皮影戏,而我是正襟危坐着的听戏人。似…

    散文 2013年12月31日
  • 这个季节有点雪(有删节)

    有人说:“雪,是死掉的雨,是雨的惊魂。” 我最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,在一以后,我们还能记得哪些故事;两年之后,我们又能想起哪些你我;亦或是多年以后,我们还能回忆哪些往事…… 其实每场雪的降临,我们都死去了许多回忆。和我们更接近的雪,它是一部分死掉的思想,是一些回忆的葬礼。 这莽白的雪,对于无邪是有大欢喜。天真的思想是年轻的,它们顽强的生存着,断断不会死在这雪地…

    散文 2014年1月6日
  • 艺术的背影

    【楔子】 一朵花儿,她会有多少故事呢? 没人知道。 一角残图,它将要掩盖多少真相呢? 没人敢问。 一颗善良,他能够承受多少践踏? 没人不知。   【一】 说着一切又一切口号,打着代表又代表的旗帜,充着伟大更伟大的虚荣。 它们画工们做的事情,你能想象?你会想象?你敢想象? 你不能,是因为你是艺术的热衷;你不会,是因为你是画工的傀儡;你不敢,是因为你是…

    散文 2014年1月1日
  • 美人如玉

      【琴心忆明】 冬临释如许,清池静而寒潭清。 袅袅兮,临风而莅,逐浪昆仑话沧海;飘飘乎,幻魂而化,弈九霄而洗绝伦。 时维莺飞月,序属新生缘。了破长空莽莽乎,拾得煞神羽化然。 儒生破墨挥囊中之尽,豆蔻抚琴序情中之柔。珠盘淋粒,朱红摇坠。化山云雨巫山艳,岂叹楼南望夫岩。衡宇嫣红笔锋醉,烟楼古梦忆清凌。如丝秋月青丝蔓,似水楼台艳影浮。 至若皎月轻柔夜,…

    散文 2014年1月24日
  • 从来挥之不去的是无可挽留住现在

      又一轮雨,纱一般的纠缠着城市的空气,在纱笼罩着的氛围下,视线开始渐渐模糊随后渐渐清晰起来。   终于走到了楼下,把伞骨收回来,轻轻甩了几下,沾在伞面上的水珠貌似甩不掉,只能等它默默的干。看着一丝丝的雨水顺着伞面流下来,潮湿着地面,想必,等伞面干了的时候,这一天,也就过完了吧。   雨水,同样也缠住了时间。   突然…

    散文 2013年12月18日